真正决定一个产品成败的,不是技术,而是方法论。
很多人会以为,靠“卷技术”“抢模型”“抄 prompt”就能快速做出爆款产品。但我自己踩过太多坑后,才越来越认可一套更底层的产品思维——也是我近两年反复实践、验证、回头推荐的思维方式:需求倒做 + 顺势而为。

这篇文章,我想结合自己十年产品经历和独立开发者的视角,聊聊我是如何理解和实践这两个关键方法的。
需求倒做
技术驱动的陷阱
作为技术出身的开发者,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从技术出发做产品。看到ChatGPT火了,就想着做个AI聊天机器人;看到Midjourney火了,就想着做个AI绘画工具;看到新的API发布了,就想着套个壳包装成产品。
这种思维看似合理,实际上是典型的"供给侧思维"。就连当年被称为"大模型六小虎"的那些明星公司,汇聚了全中国最顶尖的技术人才,也是从技术出发,结果今天大多数都遇到了发展瓶颈。
需求倒做的威力
杜国楹的方法论完全相反,他叫"需求倒做"——先找到核心需求点,再设计产品,再开发产品,最后找到匹配的独特渠道。
核心需求点 → 产品设计 → 产品开发 → 独特渠道
拿背背佳来说,1997年杜国楹观察到家长们希望孩子保持挺拔坐姿这个需求,当时全球都没有好的解决方案。他花5000元从天津大学买下技术方案,取名"背背佳",8月推出产品,1998年销售额就冲到了4.5亿元。
更让人惊叹的是,这款产品卖了28年!从最初的中小学生群体,到现在的健身人群和久坐职场人,从电视购物到抖音和京东自营,一直在根据时代变化调整,但核心需求始终存在。
小罐茶的启示
如果说背背佳证明了需求倒做在功能性产品上的威力,那小罐茶则展示了同样的方法论在文化属性强的传统行业同样适用。
2012年,杜国楹发现茶这个3000多亿的市场,竟然连一个10亿的品牌都没有。深入分析后,他发现了三个核心痛点:
-
价格不透明:同样的明前龙井,你根本不知道值500还是5000
-
使用不标准:每次都是手抓一撮,量完全不准确
-
品质不稳定:今年和去年买的同款茶,味道完全不同
找到痛点后,小罐茶的产品设计就水到渠成了:统一定价解决价格透明问题,4克小罐装解决标准化问题,工业化生产解决品质稳定问题。
这就是好产品的诞生过程。
独立开发者的需求洞察公式
结合我在AI产品领域的实践,我总结出了一个需求洞察的填空题:
什么人,在什么场景下,愿意花多少钱,解决什么问题?
当你发现新技术、新API、新的套壳可能性时,先别急着自嗨,先试试能不能填好这个填空题。
我常说:
-
产品 = 一个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
-
好产品 = 一个具体问题的优雅解决方案
口诀:先有用户,再做产品
顺势而为
发挥个人优势
很多人以为顺势而为就是追热点,其实不然。杜国楹认为个人优势比趋势更重要,我深以为然。
拿我自己来说,我能在海外AI产品领域取得一些成绩,正是因为这是我的优势领域:
-
在猎豹移动做了10年海外App,有过多款日活千万级产品的经验
-
从2016年AlphaGo击败李世石开始,做了9年AI产品
-
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写程序,有深厚的技术功底
-
热爱做产品,喜欢研究前沿技术和论文
这一系列buff的叠加,让海外AI产品成为了我的天然优势区。
四大趋势与应对策略分析
基于我的观察和实践,我总结了当前的四大趋势:
趋势一:海外AI产品投放利润会越来越薄
原因很简单,做跨境电商的高手们正在大量涌入AI产品领域。对他们来说,从卖实体产品到卖虚拟产品,本质上都是投放+网站的模式,只是虚拟产品还不需要压货和物流。
他们会用已经很强大的投放团队和我们竞争,最终结果必然是利润越来越薄。
应对策略:除非你有投放优势,否则不要轻易做投放。我选择做能够自传播的产品,这是我的优势。
趋势二:大模型能力会吃掉很多套壳产品的价值
举个例子,两年前小明苦学ComfyUI,小张躺平。到了2025年,小张直接用lovart.ai就能做出吊打任何ComfyUI流程的图,还不需要学习成本。
基于旧技术的套壳产品价值正在被侵蚀,而且会越来越严重。
应对策略:去做那些随着大模型能力变强、产品价值也会增加的产品,比如Cursor就是大模型能力提升的受益者。
趋势三:从交付过程到交付结果
未来AI产品不再卖工具,而是卖收益。AI进入了"赚工资"的助理时代,直接交付结果。
红杉资本给出了评价AI助理产品的三条标准:
-
能否完全不需要人类介入,直接交付确定性结果?
-
能否量化产出能力?节省了多少时间?赚了多少钱?
-
能否自我迭代,越来越聪明?
应对策略:专注垂直领域,针对特定工作类别,做能够直接交付结果的产品。
趋势四:产品供给会急剧膨胀
以前做产品门槛很高,现在AI工具让每个人都能成为"程序员"。我最近开的AI产品课程,第一期就有960人报名,这只是冰山一角。
未来几个月,产品供给会急剧膨胀,没有差异化的产品完全没有前途。
应对策略:
-
在自己的优势区击球,做自己
-
考虑"卖铲子"的模式
-
专注于获取用户的效率,而不是技术能力
总结
如果你是独立开发者、产品人、创业者,想提升产品的成功率,我建议你认真思考这两件事:
1)从“需求倒做”出发
从真实问题出发 → 再设计解决方案 不要先有技术再找需求,而是先找“谁愿意付钱解决哪个问题”
2)从自己的优势区击球
好产品不一定要“全能”,但一定要踩在自己的强项 + 当前趋势的交集上
最后用一句我很喜欢的话来收尾:
产品 = 一个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 好产品 = 一个具体问题的优雅的解决方案
你不需要做出“完美”的产品,你只需要在你能看见、能共鸣的用户群里,做出真正有用、值得传播的东西。
剩下的,交给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