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对于我这样的独立开发者来说,现实是:全靠远程线上搞定,一步都没落地到目标国家。
这也是我经常说的“空军出海”打法:人不在海外,但产品跑得比谁都快。
虽然听上去有点“悬”,但其实在 AI 工具和开放资源越来越丰富的今天,靠这种方式做出海外收入的独立开发者比比皆是。从产品构思、市场调研、设计开发到最终上架,整个流程都在国内完成。人不出国门,全程远程线上操作。
今天我就分享一下我的实战方法论,特别适合像我一样没有本地资源、靠自己搞定出海全链路的独立开发者。
远程调研
做海外市场调研,传统做法是你得亲自飞到目标国家,线下观察、深度访谈、实地体验。但对于我这种独立开发者来说,这种方式既不现实也不经济。
那么就有人问了:你们没去过海外,调研怎么做?我只能说,现在做海外产品调研,不靠地推、不跑市场,全靠线上“反推”。
所以我选择了线上数据反推的策略,核心依赖两个情报来源:
第一个来源:现有竞品的深度解析
这个思路很直接——既然同行是最好的老师,那我们就从App Store和Google Play上去深挖已经存在的同类产品。我们会系统性地分析它们的功能架构、UI设计、核心玩法、定价策略,甚至是用户留存的套路。
即使你做的是相对小众的功能,也一定能在同品类中找到参考标杆。关键是要学会从成功产品中提取"可复制的方法论",而不是简单的抄袭表面功能。
第二个来源:社交媒体和评论社区的"真实吐槽"
这一点其实更加重要。很多用户最真实的需求,往往藏在他们对现有产品的各种不满和抱怨里面。
Reddit、Twitter/X、Quora这些平台,就是用户"讲真话"的地方。我们团队会定期去这些平台做"痛点挖掘",特别关注那些高频出现的抱怨内容。
另外,我们也会大量抓取App Store里的用户评论数据,尤其是那些一星和二星的差评。这些负面反馈往往比五星好评更有价值,因为它们直接指向了现有产品解决不了的痛点。
苏米经常让团队成员去做"吐槽提取"工作:不要去分析用户说了什么好话,重点去挖掘他们"骂了什么"、"缺了什么"。因为这样一来,你能解决的问题,恰恰是市面上现有产品都解决不好的事情。
举个具体例子,我们做"订阅宝"这个产品时,最初的灵感就来自于开发者社区里的各种吐槽。当时我们自己也在做订阅类APP的商业化,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很多开发者都在抱怨:"为什么同样的产品功能,我的订阅转化率就是比竞品低?"、"为什么市面上没有一个工具,能让我方便地查看和分析竞品的订阅设计策略?"
这些看似简单的抱怨,其实就是最直接的市场需求信号。我们抓住了这个痛点,最终开发出了订阅宝这款专门帮助开发者分析和优化订阅策略的工具。
AI调研工具
以前做这些市场调研工作,你只能一条条去搜索,手工扒取各种网站资料,效率极其低下。现在完全不用这么搞了。
苏米现在大量使用AI工具来做前期调研,效率确实是成倍的提升。这不是夸张,而是实实在在能感受到的变化。
比如我们之前做订阅宝项目时,就深度使用过AI驱动的爬取工具。你只需要输入一个核心关键词,AI就能帮你自动抓取上百个相关网站的内容,包括行业博客文章、论坛讨论、软件评测、用户反馈等等。
更厉害的是,AI不仅能抓取数据,还能自动生成一份结构化的分析报告,包含核心痛点词汇统计、高频投诉点排序、竞品对比表格等等。这种工作以前需要一个分析师花几天时间才能完成,现在一小时内就能搞定。
我平时做这种深度调研,主要会使用三个AI工具:Manus、Gemini和ChatGPT的Research模式。这些AI工具会深入研究几百个网站的数据,自动爬取其中有效的内容,最终给我一个综合性的分析结果。效率之快和准确性之高,确实令人印象深刻。
有了这些AI工具的加持,产品经理可以更快速地获取到市场的第一手数据和用户反馈,从而做出更加精准的产品决策。
所以苏米一直强调,AI其实不是帮你"替代思考",而是显著放大你的调研能力和分析效率。如果你不会用AI来做市场调研,就像上战场不用侦察兵一样——基本上就是在"瞎打"。
项目选择
很多人都说:"调研归调研,最后产品做不做,还是得靠拍脑袋决定。"苏米觉得这句话对了一半。
调研的真正目的是帮你"知道该不该打这一仗",而不是"知道怎么稳赢"。市场没有稳赢的项目,但有明显不该碰的坑。
我们团队每次评估一个新项目是否值得投入时间和精力,会从四个核心维度进行系统性判断:
1. 个人能力边界
这个最直接,就是我到底会不会做、做得来做不来。
比如社交类产品、云存储服务、实时通信这类对技术架构要求极高的产品,我就坚决不碰。原因很简单,我现在没有自己的原生开发团队,很多项目都是通过合作开发者来完成的。
项目一旦技术复杂度太高,对团队协作成本和交付稳定性的要求就会急剧上升。这等于从起跑线上就输了一截,后面再怎么努力也很难追回来。
2. 经济实力评估
有些项目表面上看起来是个简单的工具类小软件,但实际上背后涉及的成本结构非常"重"——SDK授权费、数据服务费、CDN流量费、客服系统搭建等等,每一项都是持续的资金投入。
还有很多产品类型天生就是"靠投放起量"的,没有足够的广告预算就是死路一条。这种时候我们小团队必须保持清醒和谨慎,不能轻易下场去烧钱搞那些不确定性极高的项目。
3. 合规性风险控制
这一点其实应该排在所有考虑因素的第一顺位。
有些项目你一眼就能看出来"灰色地带"——比如可能涉及版权侵犯、用户数据处理不透明、或者游走在政策边缘的产品。这种项目赚的本质上是违法违规的红利。
我们一般坚决不碰这类东西。风险不在于可能面临的罚款,而在于随时可能一夜归零。除非你心够狠、准备好随时跑路,否则别轻易动这种念头。
4. 市场容量与竞争格局分析
最后才是最常规的一步:深入研究榜单排名,分析竞品表现,评估这个品类里Top1能赚多少钱、排名第20的产品大概能有什么收入水平。
然后你要诚实地评估一下自己团队的实力,问问自己能不能至少冲进Top20。如果连前20都进不去,那就果断放弃。如果有信心冲击Top10,那就值得认真考虑一搏。
我们团队选择项目的基本原则是:宁可去找相对冷门的蓝海领域,也不要硬卷那些已经极度饱和的热门红海。
就像"记账类APP"、"番茄钟APP"这些传统工具类应用,市面上已经有成百上千款了,你现在进去基本上就是炮灰。没有任何意义。
我们更偏好那些"正在发生变化的品类"——比如AI技术刚开始渗透,但现有产品还没有完全跟上趋势的细分领域。这才是"信息差"和"执行差"的最佳结合地带。
总结
回顾这几年的独立开发经历,苏米最大的感悟是:独立开发者做海外市场,拼的从来不是资源和人脉,而是信息获取的效率和决策判断的准确性。
"空军出海"这种模式看起来不够接地气,但对于我们这种资源有限的独立开发者来说,反而是最现实、最可行的路径。关键是要学会借助AI工具放大自己的调研能力,同时保持清醒的自我认知,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市场永远不缺机会,缺的是能够准确识别机会、并且有执行力去抓住机会的独立开发者。希望苏米今天分享的这些经验,能给正在出海路上的独立开发者朋友们一些参考价值。
做不大没关系,先做对。
独立开发者不一定要“爆款”,但一定要“活下去”。
如果你也在做海外产品,或者正在考虑出海,欢迎留言交流。苏米会持续分享更多实战经验和踩坑心得。